天台宗介绍

天台宗典籍

智者大師別傳註(1)

管理员 发布于:2019-03-27   浏览量:1003

 

经文信息

经名:智者大師別傳

责任者:【宋曇照】註 卷数2

来源信息:辑自 续藏经 77部史傳部经号1535

 

智者大師別傳註 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卷上

四明沙門 曇照 註

 

天台。山名也。祖師徽號。下文委解。所言別者。對總得名。總則南山續傳三十卷列成十科。今於總出別。四本不同。一章安所記。二玉泉法論所記。三會稽智果所記。四終南山龍田寺法琳所記。此四人皆大師弟子。唯章安所述流行於世。餘三絕聞。惜哉亡矣。所言傳(去聲)者。傳(平聲)於行業萬世不沒。崔豹古今註。程價問曰。凡傳者何。答曰。凡傳皆以木為之。長一尺五寸。書符信於上。又以一板封之。皆御傳信也。今儒釋二教筆編記善惡。永為龜鑑。不用板木。亦是傳通義也。問。大師出於陳隋。南山生於唐代。何故得云從總出別。答。南山續傳雖出於後。乃搜索高流共為一部。大師行業亦在其中。故得成總。此本近有吳興合溪廣福寺智諶法師箋註。是則存之。非則去之。今用南山總傳。天台百錄。陳氏南史。玉泉行狀碑(并)皇朝張相公關王祠記。隋書帝紀列傳(并)詢雲水同人居玉泉曾讀殿壁紀錄。別傳有所不載者悉皆引而註之。俾祖師行業光昭於萬世。亡窮之傳也。

 

門人 灌頂 撰

 

謂登門入室習學之士也。僧傳云。名灌頂。字法雲。俗姓吳氏。常州吳興人也。其祖避地東甌。因而不返。乃為臨海章安人也。生方三月。母欲名之。夜稱三寶。頂乃口効。音句清辯。時攝靜寺慧拯法師聞而嘆曰。此子非凡。即以非凡字之。七歲出家為拯公弟子。遂求道天台。承習定慧。春秋七十有二。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于國清寺。至今寺前大街南出東畔有塔見存。後漢書註云。章安縣名。本號日浦。光武改為章安。故城基址在縣東南。世云十住極為灌頂。十地極為法雲。受度師知其大器。必是地住之人。故以此而立名立字也。

 

大師諱智顗。字德安。

 

祖師之諱即湘州果願寺法緒所立。顗即靜也。其師乃從德立也。

 

姓陳氏。

 

姓者所以繫統百世使不別也。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。陳氏者。姓譜云。許州頴川姓。陳氏標首。今據史記陳[木*巳]世家云。周武王伐紂。乃復求舜後。得媯滿。封之於陳。以奉舜祀。是為陳胡公。歷代而下二十五君有國。至陳湣公。當周敬王四十一年歲在壬戌。為楚惠王滅之。總計五百三十八年。俱姓陳氏。今天下姓陳者應是武王封媯(音輝)滿而受姓。疑地名也。諸書不記。諶公謂後漢陳實之後。此亦無據也。

 

頴川人也。

 

頴川郡。秦置。因水得名。川即水也。後漢志有臨頴.頴陰.頴陽縣。大宋謂京西北路。元豐三年改頴昌府。即許昌郡。去東京二百五十里。漢献帝禪位魏武。故號許昌。意欲許漢業再昌故有是號也。

 

高宗茂績。盛傳於譜史矣。

 

高宗或指陳胡公後。至前後漢.魏志.晉書此四史內。凡有十三人並存列傳。茂大也。績功也。余撿齊.梁.陳.隋諸史則無陳起祖宗裔。信是章安遠指前代矣。譜謂家譜。史謂史藉。自漢至晉代諸公皆有大功績也。

 

暨晉世遷都。

 

暨及也。晉高祖姓司馬。名[壹*咨]。字仲達。河內溫縣孝敬里人。受魏禪。建國雒陽。至第六主敏帝。諱鄴。字彥旗。即位改元建興。至四年為後趙王劉聦用弟劉耀逼陷雒陽。天下援兵不至。內外斷絕。十一月[已>己]未。帝使侍中宋敞送[款-士+止]於耀。帝乘羊車肉袒出降。徙帝于平陽。國廢。至第七主元帝。名睿。字景文。遷都建康。即今江寧府昇州。舊稱建鄴。避敏帝諱故稱為建康也。

 

家隨南出。寓居江漢。

 

陳氏本居雒陳乃北方也。荊州在南。故曰南出。寓寄也。避劉耀之亂故。江漢即江河。澄湛也。即水際也。如詩漢廣序云。文王之道被乎南國。美化行乎江漢之域。

 

因止荊州之華容縣。

 

荊州屬荊湖北路。今號江陵府。又改荊門軍華容縣。後漢志云。古華容侯國即楚靈王國基。今有章華臺基存焉。九域志云。乾德三年以漢華容地置建寧縣。今為公安縣。今岳州華容縣是也。

 

父起祖。學通經傳。談吐絕倫。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。

 

大師之父未知官品。據祖有功德疏碑。可一紙量。云造寺功德薦襄陽府君。恐曾知襄陽府郡也。學通五經。諸朝史傳談吐之間。出言有章貫絕人倫。加復武藝窮通三略六韜。運動籌策必克勝矣。運籌者。漢高祖云。運籌帷幄之中。決勝千里之外。吾不如子房(此美張良)。今文用此語而美之矣。

 

梁湘東王蕭繹之荊州。列為賓客。

 

梁則梁國。都建康。姓蕭氏。初祖乃武帝。諱衍。字叔達。湘東郡即荊州。王武帝第七子名繹。字世誠。初帝夢眇目僧執香爐稱託生王宮。既而王母在婇女次侍。始褰衣幔。有風回裙。帝感幸之。婇女夢月墮胎中。遂孕。於天鑒七年八月丁巳生眇目者。室中異香。有紫胞之異。武帝奇之。年十三封湘東王。後至荊州守。太清元年累遷為鎮西將軍。都[01]篤荊州[剌>刺]史。列為賓客者。起祖既異常倫。不敢臣之。故分別為賓客。此乃湘東府之官也。

 

奉教入朝。

 

奉湘王教以為信使。或慰問暄凉起居時序。或告知封邑安否事由。故為使入朝武帝也。

 

領軍朱[巳/廾]見而嘆曰。若非經國之才。孰為英王之所重乎。

 

南史列傳五十二。朱[巳/廾]。字彥和。吳郡錢唐人也。愽學多聞。二十一為明山賓客。表薦武帝為太學博士兼通事舍人。大同八年加侍中。太清二年為中領軍舍人如故。故有領軍之號。今侍中等職皆帶領軍也。當時[巳>已]是起祖入朝。故嘆云經[02]論國政之才。實宰輔之器。孰者。誰也。英王者。即湘王。不敢臣下故列為賓客。故言重也。

 

孝元帝即位。

 

大同二年八月侯景反。三年三月侯景陷建業。知臺城不守。三月十五日於荊州即帝位。曰六帝也。

 

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。

 

使持節者。蘇武使凶奴十九年持漢節而迴。因取此義。故名持節也。散騎常侍者。漢官儀曰。秦及前漢置散騎常侍一人。散騎騎馬並乘輿車。獻可替。珥貂蟬。備顧問。掌侍人。常在君王左右也。益陽縣者。屬郡在衡州。開國者。為帝開展社稷也。侯者候也。為天子斥候非常也。五等諸侯當第二也。封地四百里以為[釆>采]邑。

 

母徐氏。溫良恭儉。偏勤齋戒。夢香煙五彩輕浮若霧。縈迴在懷。欲拂去之。聞人語曰。宿世因緣寄託王道。福德自至何以去之。

 

生則目有重瞳。如舜之相。

 

又夢吞白鼠。因覺體重。

 

荊州碑云。母氏因覺身心如虗空。恠而卜之於日者。乃曰。白鼠者乃龍之化也。

 

至於載誕。夜現神光。棟宇煥然。兼輝隣室。

 

其歲乃梁大同五年也。荊州碑云。一日昏黃。里人望屋上火發。其焰四起。舉眾來救。及至乃是陳常侍家生子。眾人悉驚異也。

 

隣里憶先靈瑞。呼為王道。兼用後相。復名光道。故小立二字。眼有重瞳。父母藏護不欲人知。而人自知之矣。

 

南山傳云。及誕育夜。室內洞明。信宿之間其光乃止。內外胥悅。咸陳鼎爼相慶。火滅湯冷為事不成。忽有二僧來扣門曰。善哉。鬼德所重。必出家矣。言訖而隱。荊碑云。在襁褓中便自合掌。其語雖異。其意皆同。所言不欲人知者。目有重瞳乃舜相也。恐為所害故。

 

至年七歲。喜往伽藍。諸僧口授普門品。初啟一徧即得。而父母遏絕。不聽數往。

 

荊碑云。方齠齓中。僧中知其根器。口授蓮經普門品。一舉通卷背誦如流。眾皆異之。遏者止也。聽者許也。不許頻往伽藍也。齠齓即毀齒也。男子八歲。女子七歲毀齒。此乃陰速陽遲也。

 

每存理所誦而惆悵未聞。

 

惆悵者感恨也。羅什譯法華經。遺失普門一偈。其偈乃隋朝闍那[怡-台+屈]多所譯。至有唐南山方參入大部。往往悵恨不能盡聞於偈也。

 

奄忽自然通餘文句。後以經驗。無所失矣。

 

通餘文句。即是偈文或全部爾。

 

鄉閭嗟異。溫故知新其若此乎。

 

鄉者。古制二千五百家為鄉也。閭謂鄉里之門。大師生則有殊。[幻>幼]乃聰俊。人皆嗟異。溫故等者。語出論語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。然大師之德生而知者。

 

年十五(至學之年)值孝元之敗。

 

侯景詐立。簡文帝改太清年為大寶元年。元帝知簡文制在。臣賊不用。寧於江陵改元承聖元年。至三年十一月國敗。為魏所執。十二月辛丑魏人戕帝。

 

家國殄喪。親屬流徙。

 

梁之末運。國殄王親。家喪眷屬。流散徙移所存者少。

 

嘆榮會之難久。痛凋離之易及。

 

勢數無常。喻若郡花會之於春露。眾蕚爭芳。遇之以風雨。殘紅委地。易見凋零。可謂時勢衰殘易及也。

 

於長沙像前發弘大願。誓作沙門。荷負正法。為[巳>己]重任。

 

長沙即荊南路長沙郡潭州也。其郡。河中有大砂陼甚長。故曰長沙也。彼州寺內佛像之前。爾朝代改更未知皇朝稱為何寺。然大師生於荊州。屬荊湖北路。今為江陵。又改荊門軍。況大師在幼。程途且遠。往往彼有殊勝。特往瞻禮矣。弘亦揚也。誓者制也。發揚大願以四弘自制其心。沙門此翻勤息。勤修善果息諸惡行。肩擔曰荷。背持曰負也。

 

既精誠感通。夢彼瑞像飛臨宅庭。授金色手。從窗隙入。三徧摩頂。由是深厭家獄。思滅苦本。

 

瑞像即長沙佛也。隙。櫺也。深厭家獄者。瑜伽論云。在家囚縛猶若牢獄。出家放曠猶若虗空。是故嘆云身為苦本也。

 

但二親恩愛不時聽許。

 

前云父母遏絕不聽數往者即此意也。

 

雖惟將順而寢哺不安。

 

惟唯同也。唯恭於諾。曲禮云。父召無諾。唯而起聽。不敢逆故。其順也。寢者眠也。哺者食也。而役心出家。所以眠食不安也。

 

乃刻檀寫像。披藏尋經。曉夜禮誦。念念相續。

 

刻檀。彫像也。寫像彩畫也。對像則頂禮。持經則誦習。

 

當拜佛時。舉身投地。恍焉如夢。見極高山。臨於大海。澄渟蓊鬱。更相顯映。

 

恍者恍惚也。如入定像。歷歷似夢。高山者即大師後歸天台作放生會。船出海[01]海口。望山秀美。昔夢遊海畔正似於此今。以荊碑考之。為僧受具後夢。今章安說未出家時所夢也。南山傳中說住瓦官寺時所夢。有異於此也。

 

山頂有僧。扣手喚上。須臾申臂至于山麓。接引令登。入一伽藍。見所造像在彼殿內。

 

僧即定光也。彼處有扣手石存焉。伽藍即修禪寺。今云大慈寺。夢見者後相前現也。見所造像。即前謂刻檀寫像也。夢中見者乃精誠所感也。

 

夢裏悲泣而陳所願。願學得三世佛法。對千部論師說之無礙。

 

西土天親始學小乘。不信摩訶衍法。造論五百部申述小乘。後因兄無著開導。既悟大乘之意。方援刀欲截舌懺謝。無著止之曰。昔以舌毀。今以舌贊。足。矣於是復造五百部論贊述大乘。時號為千部論師。智者願。設遇此儔。宏才博贍。我亦對揚無憚。況金陵碩匠如濟忍兩瓊等單輪隻翼者。又何足扣大師所蘊耶。

 

不唐世間四事恩惠。

 

唐則虗也。四事即飲食.衣服.臥具.醫藥等也。

 

申臂僧舉手指像而復語云。汝當居此。汝當終此。

 

大師江南散眾。初歸天台。方見定光以敘夢事。下文所載甚是分明。

 

既從窹[巳>已]。方見[巳>己]身對佛而伏。夢中之淚委地成流。悲喜交懷精勤逾至。

 

窹。覺也。如成流者。淚之澘然如水之流。悲喜者。悲世俗不覩。喜自身得見也。逾者過也。至者甚也。

 

後遭二親殄喪。丁艱茶毒。

 

此一節文與荊碑不同。彼以親在求出家。此云二親喪而離俗。荊碑云。[01]六師欲挈錫徧覧諸方勝槩。辭其母。母曰。子今遠遊。父母甘旨依何人耶。師運慈心。指其茅化為稻。指其水化為油。今有茅穗村油河存焉。余甞問遊荊州者云。昔華容縣。今為公安縣。有油河里茅穗村。俗人呼之。問。大師之父乃散騎常侍益陽侯。何故貧而無食。答。恐梁國遭亂。人逃國破。劫掠之後財寶不藏也。丁。當也。艱。憂也。父母喪則丁憂也。茶則苦也。茶(音涂)字即茶也(直加切)。性苦。如孝子喪親苦毒也。

 

逮于服訖。從兄求去。

 

逮。及也。父死斬縗。母死齊縗。三年孝滿。釋服從吉。後從兄求去。即陳鍼也。乃陳侯之長子也。

 

兄曰。天[巳>已]喪我親。汝重割我心。既孤且離。安可忍乎。

 

父母喪去曰孤。兄弟相別曰離。

 

跪而對曰。梁荊百萬。一朝僕妾。

 

梁元帝荊州建國。百萬封疆為魏所敗。僕從臣妾一朝殄滅矣。

 

于時久役江湖之心。不能復處碨磊之內。

 

詳此二句非大師語。乃章安飾辭爾。江湖廣大如范蠡泛舟。可逃形隱迹。碨磊者小山之皃。不可以遁形學道。豈可在家囚縛。

 

欲報恩酬德。當謀道為先。唐聚何益。銘肌刻骨意不可移。

 

出家之志。如將外皮并其內骨刻作碑銘。決定之心不可移也。

 

時王琳據湘。從琳求去。琳以陳侯故舊。又嘉此志節。資給法具。深助隨喜。

 

南史五十四云。王琳。字子珩。會稽山陰人也。元帝居番荊州。[剌>刺]史王琳姉妹並入後宮見幸。琳由未弱冠。得在左右也。

 

年十有八。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。緒授以十戒。導以律儀。乃攝以北度。

 

五戒.十戒.二百五十戒。以律儀一句總攝之也。北度者。師居北位面南。弟子面北作禮。故云也。

 

詣惠曠律師。兼通方等。故北面事焉。

 

南山續傳第十義解篇云。釋惠曠。姓曹氏。譙國人也。十二出家。事江陵寶光寺澄法師。律行精明。值真[02]帝王藏。學攝大乘.唯識等論。

 

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.無量義經.普賢觀經。歷涉二旬。三部究竟。進修方等懺。心淨行勤。勝相現前。見道場廣博妙飾莊嚴。而諸經像縱橫紛雜。身在高座。足躡繩牀。口誦法華。手正經像。是後心神融淨爽利常日。逮受具足。律藏精通。先世萌動而常樂禪悅。怏怏江東無足可問。

 

大賢山在衡州。南北曰縱。東西曰橫。諶曰經像縱橫者。表部亂也。口誦法華手正經像者。表當以法華之意。區判淳雜使歸正轍(此說然也)。先世萌動者。萌即萌芽。宿世精修。善根蘊乎八識。今生以善普[03]重。如枯荄資於春露。萌芽自根再長。怏怏者不足之皃。而湘江之東。有諸法師禪慧不兼。故怏怏然。以不足扣問故也。

 

時有惠思禪師。武津人也。名高嵩嶺。行深伊洛。十年常誦七載方等。九旬常坐一時圓證。希有能有。事彰別傳。昔在周室。預知佛法當禍。故背北遊南。意期衡嶽以希棲遁。權止光州大蘇山。

 

南岳傳左南山續傳十七卷張華愽物誌云。嵩高為中岳。屬預州。言名高嵩嶺。意以四嶽低也。伊洛即洛陽伊水也。亦尚書禹貢伊洛瀍潤既入于河。是此水也。伊洛既深。故比南岳之行也。七載方等。傳中不說。九旬常坐。依文殊問般若經。止觀委明。此不註也。周室者。後周姓宇文。都長安。凡六帝。第三帝武。帝諱邕。字禰羅突。建德三年五月毀道釋二教。經像悉毀。罹沙門道士並令還俗。凡經七載。既大隋受禪。方興佛教。思師預知此禍。故背北遊南也。光州即今衡州也。

 

先師遙飡風德。如飢渴矣。

 

風謂道風。德謂德行。如飢渴者。故詩云。未見君子。惄如調飢。

 

其地乃是陳齊邊境。兵刃所衝。而能輕於生重於法。忽夕死。貴朝聞。涉險而去。

 

當是之時。北屬周國。南乃陳齊。三方各據。皆有戍守。兵刃交橫。故云涉險。夕死者。論語云。朝聞道。夕死可也。

 

初獲頂拜。思曰。昔日靈山同聽法華。宿緣所追。今復來矣。

 

荊碑云。悟後乃云。吾甞與汝法華會上同聽勸發品。還記得否。師蒙印語。悟如夢覺。了見三世如視諸掌。六通三明悉皆圓證。

 

即示普賢道場。為說四安樂行。於是昏曉苦到。如教研心。

 

四安樂行即本經中品。身.口.意并慈悲四也。文句廣釋。南岳有一卷文近。以皎公自衡帶此本歸。人多傳寫。研窮也。實如師教。研窮其心也。

 

于時但勇於求法而貧於資供。切柏代香。柏盡則繼之以栗。卷簾進月。月沒則燎之以松。

 

栗根氣味猶勝別木。故續其柏也。燎(力照反)。宵明曰燎。故毛詩有庭燎篇。美周宣王雞未鳴設大燭於庭以[01]侍諸侯之朝。今祖師盡夜之設。非只雞鳴而[巳>已]。

 

息不虗黈。言不妄出。

 

黈(他斗切)。出氣也。祖師修六妙門。繼志數息。故息不虗出矣。孝經云。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。又云。夫人不言。言必有中。古儒君子尚然。況吾祖深位。言豈妄出耶。

 

經二七日。誦至藥王品。諸佛同讚是真精進。是名真法供養。到此一句。身心豁然。齊而入定。持因靜發。

 

或者疑云。大師悟入何不在十如是甚深境界頓

  • 法华教观

  • 天台教观

Copyright © 2018 佛教天台宗 ALL Rights Reserveds.
技术支持:联科科技   网站备案:浙ICP备2022013982号-2 浙公网安备 33108202000754号

《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》:浙(2022)0000011